市立医院新门诊楼启用那天,内科护士小张推着治疗车穿过连廊时,对讲机里突然传来护士长的声音:“3 床病人血压有点波动,你去看看。” 放在半年前,这段连廊可是出了名的 “信号黑洞”,别说对讲机,手机都常断联。
这变化,全靠一套 “多基站协同” 的信号覆盖方案。

没有复杂的原理,就是在楼宇里找对地方装基站,让信号能穿透层层墙壁,把各个角落的通信盲区一个个填上。
一、基站该往哪儿放?跟着人群和墙体走
1. 门诊楼:大厅角落藏 “信号源”
门诊楼大厅人*多,大理石墙面和玻璃幕墙又特别 “挡信号”。通信工程师老李带着团队测了三天,*后把主基站藏在了服务台后面的设备间里。
“一开始想装在吊顶中间,结果信号被钢结构架挡了一半。” 老李指着设备间说,现在这个位置,信号能绕过排队人群,穿透挂号窗口的玻璃,连自助机区域都能稳稳覆盖。
旁边的药房窗口,药师隔着厚玻璃用对讲机报药名,声音清晰得像面对面说话。
2. 住院楼:楼层中间架 “接力站”
住院楼的病房都在走廊两侧,厚厚的隔墙成了信号 “绊脚石”。
技术队想出个办法:在每层楼的护士站旁边装个小基站,信号往两边病房 “渗透”。
“以前 5 楼*东头的病房,对讲机得伸出窗外才能用。” 护士长王姐记得,现在哪怕在病房*里面的卫生间,呼叫铃响了护士也能立刻应答。
基站装在护士站的柜子里,不占地方,还避开了监护仪的电磁干扰。
3. 特殊区域:用 “小功率” 精准覆盖
手术室和 ICU 的墙壁里加了防辐射层,信号特别难进去。
团队没敢用大功率设备,而是在走廊尽头装了低功率基站,信号刚好能 “钻” 进房间,又不会干扰医疗设备。
“手术中要调用血库,以前得跑出去打电话,现在对讲机里说一声就行。” 麻醉科张医生说,这种 “刚刚好” 的信号强度,既保证了通信,又避免了对心电监护仪的干扰。
二、信号怎么 “穿墙”?靠巧劲不拼蛮力
1. 选对频率:让信号绕开 “障碍物”
不同墙体对信号的 “阻挡力” 不一样。
混凝土墙喜欢 “吃” 高频信号,石膏板墙则对低频信号影响大。
技术团队给门诊楼选了中低频段,信号能顺着走廊拐进诊室;
住院楼用了中高频,穿透隔墙时衰减没那么厉害。
“就像不同的钥匙开不同的锁。” 老李举着测试仪说,上次骨科诊室信号弱,换了个频段后,隔着两层墙都能收到清晰信号。
2. 天线 “拐弯”:让信号跟着走廊走
在走廊拐角处,工程师们装了定向天线,信号不是四散传播,而是顺着走廊 “往前跑”。
内科走廊长 100 多米,以前中间段总断联,现在装了两个定向天线,信号从一头传到另一头,强度几乎没变化。
“以前天线朝上装,信号都跑到楼上去了。” 负责调试的小张说,现在让天线 “低着头” 对着走廊,病房门口的信号格一下子满了。
3. 多基站 “搭伙”:盲区交给邻居补

住院楼和门诊楼之间的连廊,以前是两栋楼信号都 “够不着” 的地方。
技术队在连廊两端各装了一个小基站,两个基站的信号在中间 “碰头”,盲区自然就消失了。
“推着病人过连廊时,监护仪数据能实时传到护士站,全靠这两个‘搭伙’的基站。” 急诊科刘医生说,上次有个病人在连廊突发不适,他用对讲机呼叫抢救车,不到一分钟就送到了。
三、装完不算完,信号得跟着需求变
1. 定期 “巡信号”:哪里弱了补哪里
每月月初,老李的团队都会拿着测试仪走一遍全院。
门诊楼二楼的儿科诊区,因为孩子多、玩具车常挡信号,他们就多加了个小型基站;
住院楼的电梯井,信号容易 “掉链子”,就把基站装在了电梯机房旁边。
“上个月发现血透室信号有点弱,查了才知道是新换的隔离门挡了信号,调了调基站角度就好了。”
老李的笔记本上,记着全院 23 个 “重点信号区”。
2. 跟着科室动:病床挪了,信号也得挪
外科病房重新调整布局时,加了两个 VIP 病房,原来的信号一下子 “跟不上” 了。
技术队当天就过来,把护士站的基站往 VIP 病房方向挪了半米,信号立刻就 “钻” 了进去。
“科室加床、搬仪器,都会影响信号。” 王姐说,现在只要科室有变动,提前跟通信科说一声,基站就能跟着 “挪窝”。
3. 听医护的 “吐槽”:从使用中找问题
医院每月开协调会,通信科都会收集医护人员的反馈。
有护士说 “推着治疗车走时,对讲机偶尔断一下”,团队就发现是金属治疗车挡住了信号,后来在治疗车必经路线上加了几个信号增强点。
“一线的‘吐槽’*管用,比测试仪还准。” 老李说,现在全院的信号覆盖,都是这么一点点 “磨” 出来的。
后记
医院里的信号覆盖,不像想象中那样靠 “大功率设备” 硬闯,更多是靠着对楼宇结构的熟悉,对医护需求的了解,在合适的地方装合适的设备。

这些藏在天花板、柜子里的基站,不显眼,却让护士站的指令能传到每个病房,让急诊的呼叫能穿透层层走廊,在看不见的地方,为医患安全搭起一张通信网。
(注:本文案例为医疗行业技术实践整合,不涉及具体医疗机构信息;文中人物均为行业从业者代表,不对应真实个人)